行業資訊
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中,如何確保資金的有效利用和管理?
為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規范、高效、安全使用,需通過制度約束、流程優化、技術賦能和監督問責等多維度機制實現全流程閉環管理,具體措施如下:
一、制度規范與責任落實
專款專用與封閉運行
設立高標準農田建設專用賬戶(如湖南省清算專用賬戶、內蒙古財政專戶),實現資金封閉運行、獨立核算,杜絕挪用風險。明確資金使用范圍,優先保障田塊整治、灌溉排水等核心工程,禁止用于非建設性支出(如樓堂館所)。
權責劃分與分級管理
實行“中央統籌、省負總責、市縣抓落實”機制,省級政府承擔地方投入主要責任,縣級政府落實項目實施與資金監管。建立部門協同機制,農業農村部門統籌規劃,財政部門負責資金調度,審計部門強化監督。
二、資金分配與使用流程優化
動態分配與精準匹配
采用“因素法+定額補助”分配資金,重點向糧食主產區、脫貧縣傾斜,并與任務完成質量、地方配套投入掛鉤。探索“先建后補”“以獎代補”模式(如湖南省),激勵社會資本和農民參與建設,提升資金撬動效應。
支付與進度管理
依據工程進度和合同約定支付資金,避免“以撥代支”;通過月度調度、預警約談加快執行效率(如湖南省)。允許地方政府債券支持符合條件的項目,并靈活調度庫款先行墊付,確保工期。
三、監督與績效管理
全過程動態監管
利用全國農田建設綜合監測監管平臺,實現項目立項、實施、驗收全流程上圖入庫,確保“有據可查、全程監控”。開展常態化質量抽檢(如國家、省級例行檢查),嚴查偷工減料、虛假招標等違規行為。
績效評價與結果應用
建立“自評+部門評價+財政評價”體系,考核資金合規性、工程效益及群眾滿意度(如南昌縣案例)。將績效結果與后續資金分配掛鉤,對高效地區給予獎勵(如湖南省對激勵縣按5%獎勵資金),對低效地區扣減額度。
四、技術創新與信息化賦能
數字化管理工具
推廣電子招投標(如湖南省“三盲”招投標系統)、遙感監測等技術,減少人為干預,提升透明度。開發農田建設電子交易平臺,實現項目信息實時共享與動態監管。
智慧化管護機制
引入物聯網、大數據分析設施運行狀態,推動智慧農田試點(如湖南省示范區)。建立農田質量等級評價體系(依據《耕地質量等級》國家標準),定期評估土壤改良效果。
五、激勵與問責機制
正向激勵措施
對管護成效顯著的地區給予專項獎補(如湖南省累計安排1.2億元管護獎補資金),鼓勵長效運維。支持新增耕地指標跨省調劑,收益反哺高標準農田建設(如內蒙古調劑收益優先用于再投入)。
違規懲戒機制
對虛報冒領、擠占挪用等行為追責,納入信用黑名單(如內蒙古對失信主體限制參與項目)。強化審計監督,定期公開資金使用情況,接受社會監督。
總結
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的有效管理需通過**“制度剛性約束+技術動態監管+績效激勵引導三位一體模式,確保資金精準投向、規范使用和持續效益。未來需進一步強化跨部門協同、完善地方配套政策,并借助數字化手段提升管理效能,最終實現“建得好、管得住、用得活”的目標。
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